中医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研究与探讨
卿同喜
(湖南新化县梅山民间医学文化研究 410007)
俗话说得好:“伤筋(神经)痛骨一百天”,说明了简明的道理:人的骨骼和各种神经系统的损伤,在治疗上往往难度大,恢复时间长。在诊治上,有西医和中医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方法。西医对各种骨折患者的诊治,一般主张手术治疗,经开刀手术固定后,让骨头自然愈合。这种治疗办法,往往费用开支大,伤口恢复时间长,患者痛苦也多。而采用祖国中医药治疗各种骨折,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1、基本情况
本人在祖传跌打损伤技术的基础上,从2 001年元月开始,采用祖国中医药,对患有各种类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,进行传统医术治疗,即不打麻药,不开刀,只根据不同类型骨折进行不同手法复位处理,再采取敷膏药,夹板外固定,内服自造止痛胶囊和服中药,加强功能锻炼的方法,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。在48例患者中,男性20人,占百分之四十点四,女性28人,占百分之五十九点六,平均年龄六十七点二岁,最大年龄95岁,最小年龄63岁。除一名女性患者,因原右脚患有“骨水炎”疾病已残疾,后又造成右脚股骨颈粉碎性骨折,虽经中医药手法复位治疗,一个多月,骨折已愈合,但肢体因“骨水炎”仍然不能走路和一人需扶棒外,其他的患者都恢复正常,完好率为95.8%。
2、具体做法
2.1先做好复位前的各种准备:
一是固定夹板的准备。对患有各种类型的股骨颈骨折者,应根据人个子的高矮,做好固定夹板的准备,可以因地制宜,就地取材,一般选用比较厚的硬纸盒板,搞建筑用的薄三合板等,切取长短不同的五块,内垫棉花或比较软的棉纱布,外用医药纱捆带再固定,保持平整光滑;其中四块夹板中,外侧一块一般60—80公分,内侧一块50—70公分,垫底一块55—7 5公分,上面一块可以短一点,一般55—75公分,夹板厚度一般为2.5—3公分。总之,应根据人个子的高矮而定,既起到固定的作用,又使病人感觉舒适。再做一块长的夹板,从患者腰部至脚跟处,以便外固定。第五块夹板为保险板。当伤肢固定后,为防止万一,再在四块夹板已固定的外边,从患者髋关节到脚跟,再加固一块夹板,要求平整光滑,具有弹性,上端系在患者腰部,中、下部再固定在已固定好的夹板上。一般长:85-110公分,厚度2.5—3公分。
二是固定砖块的准备:选择比较平整、光滑、干净的四块红砖或农村土砖两块,先用干净报纸包扎,然后用新鲜毛巾包扎固定外面,红砖两个一捆,成为一个整体;土砖一个一个包扎成为独立整体。三是做好“一碗水”的准备。可以安排人打“一碗冷水”,自来水也可以,最好是冷开水。自己亲自准备“一碗水”更好。
四是询问患者的病情及饮食情况。在空腹情况下,一般不进行手法复位。如空腹,一定交代患者吃点饮食;如有心脏病、高血压等患者,一定做好安慰工作,有心里准备,有抢救药物等准备,做到万无一事。
五是选择好助手,在手法复位过程中,助手十分重要,先明确分工任务,交代注意事项,是搞好手法复位的重要环节。
六是做好敷药的准备,如膏药,先烤热;如皮肉损伤,先做好消毒、敷药、包扎等工作。
2.2手法进行复位:
对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手法复位之前,应先做好思想安慰工作,使其以良好的心态,配合复位。复位时,一般以仰睡姿式进行。让一至二人夹住患者上身两腋下,一至二人握紧脚跟处,慢慢牵引,进行手法复位。检查是否复位到位(成功),一是双脚长短一致;二是疼痛明显减轻;三是在压紧骨折部位的情况下,脚的功能活动正常。四是患者经复位后,自我感觉良好。复好位是基础,固定是关键。在固定前,先在骨折处部位敷好自造跌打万灵膏药,用胶布固定好,然后再用四块夹板固定伤肢,保持捆带的松紧适度。再在夹板外固定长夹板,上端捆在腰部,下端至髁关节。在摆正患肢位置的前提下,在骨折部位伤肢的内、外侧各放红砖,再行固定保护。在治疗过程中,只允许健肢活动。
2.3药物治疗:
治疗人股骨颈骨折,复位是基础,固定是关键,药物和锻炼是保障。药物分自造跌打止痛胶囊和中药。它的功能作用:一是消炎止痛;二是化瘀活血;三是强经壮骨;四是补肝补肾。胶囊的用量,应根据患者的体质,伤情等情况而定,一般情况下,一天服三次,每次3—5粒,冷开水送服。必要时,每四个小时可以服一次胶囊,每次服5—8粒,效果更佳。中药治疗,应在诊脉的基础上,根据人的素质和伤情的实际,开出处方,买药煎服。中药治伤,一是注意治寒,二是先清理,消炎止痛,后补强筋壮骨。
2.4功能锻炼:
股骨颈骨折患者,经复位、固定和药物治疗后,要恢复正常功能,加强功能锻炼尤其显得重要。对轻微的骨折患者,经固定治疗15天以后,可以在床上开始功能锻炼,21天后可以扶棒下床走路锻炼。锻炼时应掌握好三条原则:一是时间由短到长;二是次数由少到多;三是运动量由小到大。
对骨折比较严重,体弱的股骨颈患者,一般在21天后,可以开始床上的功能锻炼,二个月左右,扶棒下床学会走路,三个月后,可以恢复正常。
作者简介:卿同喜,湖南新化县梅山民间医学文化研究会会长,中国著名水师,中医骨科民间治疗专家
(责任编辑:王在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