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某,女,70岁。2011年6月初诊。
胆结石病史数年,曾于某名老中医处服用中药数月,效果一般。
刻诊:右胁胀闷,墨菲氏征(+),口苦,口干,舌光红无苔,腹部怕凉,大便次数多,不成形,脉弦细。
辨证:肝郁、胆热、胃燥、脾寒。
处方: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。 7副。
服药后,口干、腹泻明显减轻,舌象变化不大,继服7副,舌面开始湿润,有苔出现,后又间断服用本方,情况稳定。
思考: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对本方感觉生疏,因为传统的解释云山雾罩,让人不知所措,不知道该如何用于临床。直到看了刘渡舟前辈的解释,才豁然开朗。本方实际上暗含4组药:柴胡、桂枝针对肝郁;黄芩针对胆热;花粉、牡蛎针对胃燥;干姜、炙甘草针对脾寒。本例病人的表现非常典型,所以直用原方即可,如果其中的某一个病机占主要,我们可以把相应的那组药扩充,比如病人脾虚寒明显,我们可以再加入党参、炒白术,把干姜、炙甘草丰富成理中汤,以此类推。
另外一种用法是:柴胡、桂枝疏肝;黄芩、花粉、牡蛎清润敛降胆火;干姜、炙甘草温振脾阳。分别针对肝郁、胆热、脾寒。如果病人舌苔厚腻,胃脘饱胀,嗳气呕恶,说明胃腑壅滞,可以加入平胃散;大便不畅的加入酒大黄。这种情况多见于各种消化道疾病,我治疗这类病就是走的这个思路,尽管病人表现的寒热错杂,但是把它放到这个思维模式当中我们就会看的非常清楚,一点也不乱,治疗效果很好。
这个模式就是“肝随脾升,胆随胃(肠)降”,就是升降出入,就是一气周流。
消化病的治疗抓一个“木”,抓一个“土”, 则思过半矣! (“木”包括阴木肝和阳木胆;“土”包括阳土胃、肠和阴土脾,肝、胆、胃、肠、脾是也,如果我们能把它们的升降出入运动调顺了,那么就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一气周流的调整,从小的方面讲可以治疗各类消化病,从大的方面讲,很多的内伤杂病也可以迎刃而解,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法门!)